欢迎您的到来!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总院新闻

中国核地质:一甲子风雨兼程铸就辉煌

新闻来源: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03 09:08:00     次浏览
回首60年前,1955年4月2日,我国铀矿地质勘查的专门管理机构——地质部第三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前身)正式成立,从此拉开了我国核地质事业创建发展的序幕,走上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求索征程。作为核工...

  回首60年前,1955年4月2日,我国铀矿地质勘查的专门管理机构——地质部第三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前身)正式成立,从此拉开了我国核地质事业创建发展的序幕,走上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求索征程。

  作为核工业完整产业链的**前端,铀矿地质勘查有着怎样的追梦之旅?又走过了怎样的坚守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一起回眸那段荡气回肠、大气磅礴的历史,同时展望美好未来。

  栉风沐雨——只为坚挺不屈的民族脊梁

  铀是重要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是实现核裂变反应的主要元素,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有没有铀资源,是决定能否自力更生发展核工业的重要物质前提。

  在毛主席“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以及“我们很有希望,要找!一定会发现大量铀矿”的号召下,三局成立之后立即组建了湖南三○九队和新疆五一九队两个铀矿勘查队伍,铀矿地质找矿工作就此展开。紧随其后,1956年,党中央又从中央各部委和有关省(市、区)抽调管理、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从高等院校分配毕业生,加强铀矿地质勘查队伍,并在四川组建二○九队、在山西组建一八二队,在北京(后定在山西)、长沙、乌鲁木齐组建3所中等地质学校。1957年在辽宁组建四○六队,1958年在江西组建六○八队和在北京组建铀矿地质研究所。当年,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职工迅速增加达到2万余人。核地质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次创业时期队伍组建和工作的全面布局。

  核地质****次创业时期,老一辈核地质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原来的工作学习单位,汇集到一起,奔赴铀矿勘查****线。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栉风沐雨,默默奉献,为我国“两弹一艇”拼命找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住地窝子,睡茅草房,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汗水洒满长城内外。

  时至1958年,经过短短的3年时间,核地质人正式向国家提交了****批铀矿储量。还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及时冶炼出160多吨核武器研制急需的铀金属初级产品,为我国****颗原子弹提前成功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我国西部高高升起,壮了国威,振了军威,国际霸权主义核垄断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还。

  我们不会忘记,1958年1月,朱德副主席、二机部宋任穷部长接见了三局三级干部会议代表。

  我们不会忘记,1963年4月2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等接见了首次铀矿地质会议全体代表。

  我们不会忘记,2010年8月23日,张德江副总理为二连盆地突破作出的重要批示:“探明努和廷超大型铀矿床是一大喜讯,要抓紧做好后续工作。同时,要加强规划管理, 严禁私采滥挖, 破坏和浪费宝贵的资源。”

  我们不会忘记,来自国防科工委(局)、国土部、财政部,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中核集团等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视、关心和指导。我们也不会忘记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协同配合,鼎力支持。

  我们不会忘记,在湖南郴州,2500多名职工打下********个铀矿井,还有长眠于此的74位找铀采铀捐躯的勇士。

  我们不会忘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原中南地勘局三○三大队的职工,用3台手摇钻机摇出28个钻孔1406米的进尺,只用两年多时间,就提交了一个大型铀矿床。原华南地勘局二九三大队的全国劳模李增贵班组在1962年2月,创造出1564米的坑道掘进月进尺全国****纪录。

  我们不会忘记,工人朱顺波积劳成疾,临终前,与妻子和工友那**后一句掷地有声的道别:“人总是要死的,我为造原子弹找了矿,为毛主席争了光,死了也高兴。”

  我们不会忘记,在不同时期奋战在铀矿地质找矿科研一线的一代又一代核地质专家和钻探技术工人。

  执著前行——只为铀矿报国的使命坚守

  伴随着核地勘队伍的组建和****批铀资源储量的提交,标志着我国核地质进入了发展时期。

  1999年,在核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作为国家保留的一支精干的核地质勘查队伍,在前45年全国铀矿地质工作坚实的基础上,开启了铀矿地质持续渐进的叠加式、台阶式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了铀矿地质理论体系。15年来,中核地质坚持将地质科研贯穿于找矿全过程,着力于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的攻关,着力于推动成矿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的四大重要铀矿类型地质成因理论,新构建了我国北方陆相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创新发展了热液型铀矿的“幔汁成矿”、“热点成矿”和“深源成矿”等理论,新提出了“幔汁氢化迁移率”、“壳幔岩石中氧离子不用动原理”和“幔汁成矿机制演化链”,形成了“构造、地质体、蚀变场、放射性异常场、热液活动中心”五大要素构成的勘查评价模式。深化了我国北方沉积盆地演化以及铀矿空间分布、矿化类型、成矿期次等成矿规律方面的认识,建立了伊犁式、吐哈式、皂火壕式、努和廷式、巴彦乌拉式、钱家店式和磁窑堡式等多种新的铀成矿模式,总结了北方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评价准则,铀成矿理论获得了创新性发展。

  构建了铀矿勘查技术体系。15年来,中核地质坚持铀矿勘查技术手段、平台和设备研发,着力于成果的应用与实际验证。铀矿勘查技术基本实现了“天-空-地-深”四位一体的动态联测联探,即航天遥感、航空物探、地面探测、深井探测一体化。完成了全数字航空伽玛能谱勘查系统的集成与测试,自主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测(磁、放)空中数据收录系统CDAS-1和航放系统抗震装置,开发了能同时进行航磁垂直梯度、水平梯度测量的装置系统及航磁梯度解释技术。建立了重力、磁法、电法、电磁法、二维地震和测井技术等多方法手段相协同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在国家科工局、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三期科研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造和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建立了以******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分析测试中心三个层面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研制成功了航空物探无人机磁/放综合站、硬岩超深钻探、核质谱仪、裂变中子测井仪等大型关键设备,在铀矿勘查、国土资源调查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研制了全液压钻机、履带式液压立轴钻机、拖车式钻机和普通立轴钻机相互协同的钻探装备系列。硬岩钻探能力从以前的千余米提高到近3000米。液动冲击器钻进技术、小口径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和松散岩层钻进与取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深度、定向井、高效率、低成本铀矿钻探工艺研究成果凸现。

  形成了铀矿技术标准体系。中核地质本着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及核地勘行业标准化体系的目标要求,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建立了一整套覆盖铀矿勘查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确保铀矿勘查各工作阶段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共形成国家、行业技术标准154项。特别是近15年来,制定技术标准30余项,初步构建了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新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规范(EJ/T1157-2002 )》填补了我国铀矿勘查技术标准的空白,获得了“中国技术标准创新贡献奖”。

  形成了铀矿勘查成果体系。60年来,累计投入钻探工作量3500多万米,完成了近1/2国土面积的航空放射性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铀矿地质资料,累计探明350多个铀矿床,提供了一批铀矿开发基地,发现了6种新的铀矿物。近15年来,扩大、新发现铀矿床40多个,实现了资源储量的翻番。在北方,先后落实了伊犁、鄂尔多斯等6个万吨至十万吨级铀矿资源勘查基地,在南方,相山、诸广南等老矿田深部和外围铀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铀资源分布形成南北并重的新格局,为新时期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提前完成“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5年资源量目标,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表彰;完成了“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预测全国铀矿资源总量200多万吨,圈定预测区340多片,初步摸清了我国铀矿资源的“家底”,为铀矿勘查部署和铀矿勘查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建立了系列化数字图件和数据库,为铀资源区域评价和铀矿勘查的数字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了铀矿地质找矿人才队伍体系。15年来,中核地质坚持人才强局战略,搭平台、建通道,基本建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专门从事铀矿地质勘查的“国家队”。目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分别在职工总数占比12%、59%、29%。中高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工人总数的 30%。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学术造诣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李四光奖获得者5人,黄汲清奖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青年地质科技金、银锤奖15人,******和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3人。中核地质在人才聚集密度和人才发展层次上都位居全国地勘行业前列。

  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中核地质在地勘队伍属地化改革完成后,作为负责全国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成果资料管理的专业机构,下辖三个地质大队、六个研究所、一个研究院、一个航测遥感中心,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任务,承担核事故应急监测、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国防地质遥感图像信息处理、放射性勘查计量检定、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军工铀矿勘查设施退役治理等任务。同时,按照2008年国土资源部和国防科工委《关于加强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构建了以中央保留队伍和核属地化地质勘查队伍为主体的“大铀矿工作体系”。

  展望未来——只为美丽中国的能源安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发展时期,中核地质肩负着新的、更加光荣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中核地质将始终秉持“铀矿报国”的宗旨。履行好作为铀资源勘查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完成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地勘任务。聚焦铀矿找矿,坚定“找大矿、找富矿、找经济可利用的矿”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国防战略铀资源供应和能源保障安全。

  中核地质将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的战略。牢牢占据铀矿地质勘查科技前沿,主导技术和标准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完善铀矿勘查体系,全力提升基础创新能力,促进铀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支撑铀矿勘查成果再上新台阶。不断加强铀矿科研平台建设,大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打造有强大攻坚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创新发展铀矿地质理论,提高探深能力,推进实现智能化预测评价,加强自主研发先进的找矿仪器设备,为铀矿找矿可持续发展配置强大的创新引擎,为建设铀矿资源储量大国和核地质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中核地质将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发挥作为我国铀矿勘查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整合各行各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致力于完善“大铀矿工作体系”建设,确保国内铀矿勘查与开发得到稳定、持续地加强,保障国家战略和核能开发天然铀需求;积极推进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的力度,拓展国际铀矿地质市场。由此通过实施“立足国内”与“开拓国外”相结合的铀资源勘查战略,构建起我国自己的安全保障程度较高的天然铀供应体系。

  中核地质将始终坚持“优化布局”的原则。强化铀矿地质找矿布局的顶层设计,实施“北方主攻地浸砂岩型铀矿,南方扩大、落实硬岩型铀矿”的勘查战略,坚持“加快区域评价、立足普查新增、择优详查勘探”的部署原则,积极开展铀成矿远景区、空白区的铀资源区域调查评价和重点铀成矿带(区)、矿田的地质勘查,全力缩短找矿周期,落实新的铀资源后备基地,提交一批可供矿山建设的资源储量,为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安全保障。

  中核地质将始终坚持“铀矿大基地”战略。坚持“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整装开发”的原则,全力推进铀矿大基地建设的步伐。加强基础、整体评价、综合勘查,通过加强矿田级铀成矿地质单元的系统性成矿环境研究和整体性资源潜力评价,特别是老矿床的探深扩围,加强对共伴生元素精细勘查和评价的综合勘查。通过系统规划普查,着力发现新矿床、扩大老点带,着力增加储量。按照“详查勘探到位,工艺试验同步”的原则,加强矿床勘查与矿床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实现勘采有效衔接,可行性评价及时跟进的“无缝式”对接。通过对成矿理论、深部找矿技术的研究,钻探能力和测井能力的提升,为铀矿大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中核地质将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信念。按照“以铀为本、同心多元、纵横延伸、全面发展”的思路,依托60年来中核地质形成的雄厚技术优势、行业领先的装备和健全的专业人才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内部联合和外部市场开拓,全力拓展航空遥感、地质服务、放射性环境评价和治理、地灾治理、非铀矿业、铀矿伴生资源、新能源等地质延伸产业,打造新模式,形成新业态,铸就新优势,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中核地质将始终秉持“四个一切”的精神。站在新起点,新一代中核地质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在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下,按照中核集团党组的部署要求,适应并引领我国铀矿勘查的新常态。继续弘扬贯穿于核工业60年光辉历程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矢志“兴核强国、服务社会”的宗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梦再立新功,在共和国、核工业的长卷上续写华章!

  60年,使命执着,不变的是对保障国家铀矿资源的追求;

  60年,砥砺前行,不变的是对责任担当勇创****的追求;

  60年,创新发展,不变的是对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追求。

  60年来,核地质人用智慧和心血,熔铸了“艰苦奋斗、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永争****”的核地质精神;和千万地质人一道熔铸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和千万核工业人一道熔铸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国家科技进步奖

  


  李四光、黄汲清奖获得者

  


  核地质发展60年大事记

  1955年4月2日

  铀矿地质勘查工作管理机构——地质部第三局在北京成立,揭开了中国核地质事业的序幕。

  1955年

  核地质队伍发现一大批放射性异常点。

  1957年7月

  中南地质局三○九队十一分队在广东翁源县境内找到被命名为“希望”的铀矿化点, 后经勘探, 成为大型铀矿床。这是中国首次在花岗岩体内发现的大型铀矿床。

  1957年8月

  中南地质局三○九队四分队在江西省乐安进行航空测量时发现903 号异常,后经长期勘探, 发展成为中国****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矿田。

  1958年

  正式向国家提交了****批铀矿工业储量,****批铀矿山和水冶厂(三矿一厂)陆续开工建设。

  1963年4月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国铀矿床会议全体代表。

  1991年9月

  地矿部、人事部、国家计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的决定》,授予二六一大队、三○三大队、三一○大队、二九三大队和航测遥感中心等5 个单位“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1999年4月20日

  国务院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防科工委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核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至此,核地质属地化改革全面启动。

  2000年7月10日

  原核工业华南地质局海南地质大队划归海南省人民政府管理。至此,涉及22个省(区、市)、77个核地勘单位共5.8万名职工的属地化管理工作全面完成。与此同时,按照“保留一支精干高效的核地质勘查队伍,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资源的战略性勘查任务,满足国家对资源的需求”的要求,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改建为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承担国家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的规划、立项、组织实施等工作”,担负起国家铀矿地质勘查的“国家队”、“主力军”的光荣使命。

  2000年12月1日

  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复中核集团,同意核工业铀矿地质勘查装备更新改造项目(一期)启动。之后,在国防科工委(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前三期能力建设项目,并启动了第四期能力建设项目。

  2005年11月20日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承担的“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铀资源评价”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6年2月11日

  二○八大队承担的“内蒙古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预测评价与成矿特征研究”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8年1月8日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南京大学共同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11月

  核工业二○八大队在内蒙古东胜皂火壕发现国内****个特大型铀矿床。

  2013年7月17日

  作为我国铀矿地质界里程碑式的工程——中国铀矿****科学深钻项目顺利终孔,钻探深度达2818.88米,标志着我国铀矿勘查已经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广的全新阶段。

  2013年10月

  历十年之功完成的“中国北方中新生代可地浸砂岩型铀资源评价”项目,获得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


事业单位.png

版权所有: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 技术支持:辰光网络 皖ICP备2021011382号-2  皖公网安备34020302000149号

地址: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漳河路8号核工大厦 联系电话:0553-5672721 传真:0553-5672710

辰光云统计平台